一、波澜不惊,海工市场延续平稳复苏态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能源市场平稳运行,海工装备成交回落。
上半年,受经济复苏承压、欧美银行危机、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增长乏力,但总体处于平稳区间,布伦特原油期货总体处于75美元/桶左右小幅震荡运行。订单成交方面,克拉克森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共成交海洋工程装备订单48座/艘,成交金额约51亿美元,以金额计同比下降60%。尽管订单金额下降明显,但由于单座海工装备订单金额一般在几千万到数十亿美元左右不等,短期成交金额的波动属于正常现象。从下游需求和外部宏观环境来看,海工市场平稳运行的主基调没有改变。
海上风电相关船舶跻身市场主流,订单金额占比高达33%。
从上半年成交的装备类型来看,工程施工类船舶31艘、23亿美元,包括海上风电运维母船、起重船、风电安装船等船型,绝大多数船舶建造用于海上风电场建设施工相关工作;海洋调查船舶成交数量4艘、1亿美元;移动钻井装备仍然没有订单成交;浮式生产储运装备7艘、26亿美元;海工支持船6艘、1亿美元。
船厂生产负荷饱满,海工装备价格继续保持向上势头。
截至2023年6月,克拉克森新造移动钻井平台价格指数99.53,同比增长27%,已经超过2014年油价高峰时期价格水平,正在向2008年的历史高点迈进。二手海工装备价格主要反映了下游运营市场的活跃需求,相关价格指数也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
完工交付方面,上半年全球共交付海工装备93座/艘,金额约74亿美元。其中浮式生产装备交付金额约38亿美元,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包括5艘FPSO,1座半潜式生产平台以及3座自升式生产平台。工程施工类船舶交付数量47座/艘,金额约23亿美元。其他类型海工装备交付数量和金额占比均相对较少。
手持订单方面,随着高价质量的订单陆续得到补充,船厂在建船舶的“含金量”正在日益提升。截至2023年6月底,全球手持海工订单481座/艘,753亿美元。以数量计算下降20%,以金额计算则同比上涨12%。全球船厂在手海工装备数量与金额出现了罕见的背离趋势,随着更多价格合理、客户优质、需求明确的订单逐步落地,不断为市场注入更多新鲜血液,船厂在建海工装备订单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下游海工装备运营市场保持活跃态势。
自升式钻井平台和浮式钻井平台利用率上半年基本在85%左右区间高位运行。租金方面,浮式钻井平台日租金涨幅明显,6月末平均日租金已经达到29.2万美元/天,同比增长21%。从船队供应来看,全球移动钻井装备船队供应量较高峰时期降幅已近20%,加之近几年基本上没有新订单落地,稳定的国际油价刺激了海洋钻井平台需求的回升,在供需关系已经出现明显改善的局面下,未来相关装备租金有望继续保持上涨趋势。
二、进退有据,3+X产业竞争格局逐渐清晰
中国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仍然保持绝对领先,并且规模优势正在逐步显现。
从今年上半年的市场情况来看,不论以数量计还是金额计算,中国海工装备完工交付、新接订单、手持订单指标均位居全球首位,并且占比超过全球50%。上半年,全球共有30家船厂接获了海工订单,其中仅中国就有17家船厂斩获了海工订单。从手持订单来看,目前全球有在建海工装备订单的船厂共有159家,中国船厂80家,占到了全球的一半。
韩国基本退出了钻井平台、特种海工船等领域的建造,而是试图发挥其在高价值量的浮式生产装备领域的优势,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能力博取更高的产出。
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韩国没有获得海工订单,但在7月初,韩国造船海洋宣布获得1座浮式生产平台(FPU)订单,预计订单金额约约合12亿美元,如果算上这一订单,韩国仍然跻身全球第二大海工制造国。从海工领域的接单策略上来看,韩国船厂专注于高价值的浮式生产平台订单,例如上半年三星重工推出了一款专有的近岸 FLNG 概念,并且表示正在积极争取相关项目落地。
新加坡船厂表现相对沉寂。
在海工装备领域,上半年仅Seatrium公司获得2艘FSRU改装订单。今年3月,新加坡两大海工企业吉宝岸外海事与胜科海事完成合并更名Seatrium,合并后的公司致力于成为为海工、船舶和能源行业提供创新工程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企业,并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海上可再生能源(海上升压站、风电安装船等)、新能源(氢、氨、碳捕获等技术)、更清洁的运维解决方案(浮式生产系统与海洋油气解决方案)三个领域的产品和服务。Seatrium认为,未来20—30年新能源行业将为公司稳定增长提供支撑,而不是像油气相关行业一样更容易受到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未来公司可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上。
与此同时,乘着欧洲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东风”,面向欧洲海上风电建设需求,挪威、荷兰以及越南等国家正在抢占更多相关船舶订单。
今年上半年,欧洲船厂共获得海工装备订单13艘、7亿美元,其中9艘为海上风电相关船舶,包括6艘海上风电调试服务运营船、2艘海上风电运维母船、1艘铺缆船;VARD下属船厂共获得海工订单9艘,其中3艘均在位于越南的Vard Vung Tau船厂建造,截至目前,Vard Vung Tau船厂在建海工船舶已经达到18艘。
三、路在何方?海洋新能源大时代正在开启
当前,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占比80%以上,短期来看其主导地位很难被立即替代,但在绿色低碳成为全球普世价值观背景下,能源“绿色化”的发展势在必行,化石能源需求下降、可再生能源增长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7月7日,国际海事组织(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0次会议通过了《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温室气体战略》,明确了2050年前后达到净零排放的战略目标,全球海事界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短期内,在更多新能源解决方案成熟之前,各国仍然很难摆脱对油气需求的依赖,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化石燃料开发仍需维持在一定水平,石油公司也在持续增加投资。然而,从长远的来看,气候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正在成为国际政治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议题,全球各国围绕气候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博弈。国际能源署执行主任称,如果政府认真对待气候危机,那么从现在开始,就不可能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进行新的投资,尽管这一提法听起来略显激进,但出于不同的考虑,各利益相关方围绕绿色发展的呼声正在越来越高,能源绿色化的进程正在加速演进。
海洋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已经成为各国争相竞逐的热点,围绕相关领域多种解决方案正在形成。
一般认为,海洋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和生物质能,此外,有的机构也将海上海洋表面风能和太阳能纳入海洋可再生能源的范围考量。IRENA(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海洋能资源潜力在45000TWh/年到130000TWh/年之间,总量为当前全球电力需求的两倍以上(不含海上风电和海上光伏)。在海上风电领域,过去十多年全球海上风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GWEC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57.6GW,浮式风电商业化开发的进程也正在加速。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等新兴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开发还有距离,但全球各国已经开展了积极布局探索。
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是后发国家实现反超的重要契机,应像十多年前重视海上风电一样重视海洋新能源发展,勇于摆脱“路径依赖”,探索出一条全新赛道。
目前来看,除了海上风电已经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阶段外,其他类型新能源产业大多处于示范阶段,各国虽有差距,但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催生了包括海上风电配件及材料(如:叶片、塔筒、轴承、齿轮箱、电控系统等),海上风机、海底电缆、海洋船舶、施工运维等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同样,海洋新能源产业也将重塑产业生态,例如新型的海洋装置、新型的系统设备、新型的施工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积极抢抓海洋新能源浪潮带来的发展机遇,紧盯关键环节,坚持创新驱动,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加速实现由传统制造企业向能源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
数据来源
除单独注明来源,本文数据均来自中国船协、克拉克森、相关公司官方发布等统计与信息渠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