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中国最早的幻想类电影《六十年后上海滩》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1980年,新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诞生于上海;2019年,《流浪地球1》上海作为代表中国的主场景亮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具有30年历史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置「科幻电影周」。
作为中国唯一国际A类电影节,它首次集结中国科幻电影的核心创作者、科学家和从业者,集科幻展映、论坛和发布会为一体,除了为影迷奉上盛宴,也为从业者提供了平台。
今年上影节金爵论坛共有12场,3场是科幻主题,在这个中国电影与国际交流的窗口给予科幻一束聚光灯,对中国科幻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科幻不只有银幕奇观,还有承载创作端和产业端,对生命、技术、社会热点等进行综合思考。
中国科幻电影起步,新一代观众的热情消费是种子,从业者的培育交流是土壤。「因此我们在今天这个时间,在(上海)这里展望科幻电影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是有意义的。」中国电影协会副会长王红卫感慨。
「关于科幻的活动和声音,关于创作和产业建设,应该更多地落到实处,变成一个个花2、3小时具体讨论的问题。」
01
电影人用科幻表达想法的新时期,到来了
本次上影节在「未来引擎·科幻电影年度展望」环节推介了5部未来几年内有潜力的国产科幻新片:《749局》《群星闪耀时》《莫莉的冒险》《我看见两朵一样的云》《明日生存指南》,导演皆为新人,或在其他类型早有建树、首次尝试科幻题材的资深创作者。
首次拍科幻的陆川认为,《749局》讲述了一个少年成长的热血故事,就像《饥饿游戏》等YA故事在全球拥有影响力一样,希望有本土特色的青春幻想也能有机会和海外观众交流。
B站出品、未来事务管理局担任顾问的科幻短片集《明日生存指南》由六个故事组成,总监制卢梵溪说,中国青年导演正在进行打通多元宇宙的新尝试,这个项目的初衷,就是把金字塔的底部打得更结实一些。
王红卫提到,科幻的特点是类型融合,是唯一一个不能单独作为一个类型而存在的电影,必须杂糅其他类型,从而给导演提供了空间,给受众提供了意料之外的惊喜,有助于创作者在对原来电影的兴趣之上,考虑(借助科幻)把作品发展、升级的可能性。
「电影人可以用科幻表达自己想法的新时期,可能到来了。」
02
科幻要讲人的故事
论坛上,创作者们达成共识:科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仅是一层视觉外衣。科幻首先是关于人的故事。
郭帆说,青年创作者遇到科幻电影,往往出于好奇而沉迷于概念和设定,本末倒置。必须先关注电影本身,认识到电影的本质是情感。
他举例《宇宙探索编辑部》 把酒比作交通工具,《星际穿越》让年轻的父亲看到老去的女儿,「先找到情感,否则(只有)高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陆川拍《749局》醉心于新世界构建,「后来觉得心里很空......你到底想讲的是什么故事呢......没有比故事和人物更需要关注的事。」
中国科幻的情感表达,来自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无论是大国重器、航天成就还是新一代人的流行文化,其背后的人文表现都值得牢牢抓住。
念动文化艺术总监张勃认为,中国科幻视觉和美学上的危机认同来自没有先例,但中国着有很好的科幻内容土壤,「刘慈欣、韩松都是优秀的,从创作角度中国是走在前面的,我们有什么不自信的呢?」
「科幻电影工业的技术标准确实是西方建立的,但是故事中传达的情感和哲学,是我们笃信的。比如行星发动机,内核是愚公移山,山是依靠。发动机的9个柱子,把点火的核心放进去,是地动仪的感觉。创作者应该相信自己的内容,以内容为驱动,美学就会逐渐形成。」
03
技术是科幻的一座富矿
每场论坛,创作者也都不约而同聊到了AIGC的影响。
《独行月球》导演张吃鱼分享了最近学习AIGC的经历,表示自己与AI交流时毕恭毕敬,是为了将来不被奴役而广结善缘。
郭帆则略显焦虑,因为近两个月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影响到《流浪地球》的制作过程。
「做《流浪地球3》之前,我们希望能拿出时间去认知人工智能,看看是把AI当成工具看还是当物种看,然后再看接下来怎么应用,在大银幕怎么呈现,甚至在影院端发行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做完这些工作,我们才能去着手创作《流浪地球3》。」
AIGC现阶段对电影工业的深入影响,视效制片人高枫总结了3点:
AI引入制片管理,帮助导演明确需求;AI让故事板迭代,帮助艺术家快速生成数字资产;AI帮助有想法的人更快创作,换一个渠道让创作者看到希望。
处于中国科幻电影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人们对AIGC有观念上的细微差异,但共识是AIGC已经形成生产力,必须用积极的心态拥抱。
人与技术的关系既是创作者面临的问题,也是科幻的本质,因此电影人除了拥抱技术,还要在作品中思考和表达技术。
「在科技紧密和我们的生活结合的时候,任何一个观众都会习惯站在科学角度体验当下,考虑未来。」《被光抓走的人》导演董润年提醒道。
比如,AI是被科幻讲滥了的主题吗?
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AI不是被讲得太多,而是在某个方向被讲得太多。
「AI在未来是基础设施,还有很多深度的东西没有被足够探讨。一个东西像水、电一样无处不在,它怎么可能不带来无穷可能?如何从这里挖出深度,是对创作者的考验。」
技术越遥远,想象越疯狂,技术越迫近,幻想就越现实。早期太空科幻是《太空漫游2001》式的飞扬想象,而当我们建造空间站,登陆月球,《火星救援》《地心引力》这样的故事就出现了。
今年上影节「科幻电影周」展映片单也反应了技术与科幻的关系:“经典回顾”包括中国首批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错位》《霹雳贝贝》和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的《阿尔法城》,“全球新作”涵盖《二重身》《杨之后》《六号关口》——时间越接近现代,科幻越能具体地呈现技术对人之欲望的错位和放大。
未来局局长姬少亭也表示,首先,今天AI对生活的影响还有很大思索空间,其次,许多中国当下科技直观的冲击力和感受,在二手资料里根本看不见,需要创作者去一线体验。
「当今中国的技术是一座富矿,人和故事非常新鲜。」
上影节的第30个年头,中国科幻电影正在生长,从故事、美学上形成多方面突破。
最后的演讲上,王红卫呼吁:热爱科幻的人应该经常来点关于具体项目的聚会,而不只是宏观展望。
「如果每几年只有一集《流浪地球》,这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是悲哀的,我们愿意看到更多更年轻的导演在科幻里成长起来,激励更多年轻人敢于尝试这个类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