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援青故事】爱洒援青路 桃李满芬芳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万里援青支教路,一片丹心育桃李。教育援青工作开展以来,来自五湖四海的援青教师,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跨越千山万水来青海支教。在新时代的追梦路上,他们似火种,因材施教燃起孩子们心中渴望知识的火苗;他们似春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孩子心灵的花朵;他们似旗帜,在充满挑战的岗位上无私奉献,书写精彩的教育篇章。
南京教育伉俪的诗和远方
(相关资料图)
“你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岗位就在哪里。”有这样一对“夫妻档”,他们不远千里,从遥远的南京来到西宁市青藏铁路花园学校,开始为期三年援青工作。
2022年8月,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徐树忠和在小学任教的爱人武玲踏上青海这片土地。初到西宁,和南京完全不同的气候条件让夫妻二人没少吃苦头。然而面对高原学生的期盼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夫妻二人克服各种困难,每天坚持工作十二小时以上,带领青藏铁路花园学校师生开展课题研究、探索教学改革。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徐树忠校长带领青藏铁路花园学校研究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推动课堂教学从线上“六有”标准,走向了线下“六度进阶”,论证实施了16项校本小微课题,引领学校发展进入快车道。夫妻二人把大美青海、幸福西宁当作自己的诗和远方,援青爱青,在青海实现着另一番人生的理想。
金色世界里最亮的萤火之光
“西行,向着金色的世界,愿尽萤火之光,亮你一程前路。”这是杭州援青教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第一中学校长周霖超来青海前,写在日记中的一句话。
2022年7月,周霖超主动申请到青海支教,成为一名光荣的援青支教教师。初到德令哈一中,周霖超在深入教学一线的基础上,努力推进“组团式”帮扶工作,制定学校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学校“青蓝工程”,以“一带三”模式,即每名援青教师结对指导3名本地教师,采取师资培训、跟岗学习、研学活动、教研教改的活动形式,实现在教学、教研、课题研究等方面全面指导,培养本地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同时,着力推进教育援青学校共建活动,德令哈市学校先后与杭州市多所学校结对帮扶,商讨合作意向。通过教育援青结对帮扶,带动和促进德令哈市学校提升管理水平,更新教育理念,打开工作思路,提高教育质量,扎实共享援青成果。
两校沟通交流桥梁的搭建者
回顾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的历程,天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傅利平用六个字表达了难掩激动的心情:舍不得,放不下。
2012年,傅利平与青海民族大学结缘。从2014年天津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联合招生和培养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开始,她和团队就倾力推进青海民族大学的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经过多年努力,青海民族大学健全了本硕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一级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
“合作共建,一路同行。看到所做的一切能在高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的内心无比的充实与幸福。”傅利平表示,将继续搭建好天津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沟通交流桥梁,为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贡献力量。
为受援学校发展倾尽全力
2019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葛岳静欣然受聘担任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她瞄准学院学科发展的短板,凝聚学院高层次人才优势,建立学科双带头人制度,协调推进本学科专业的谋篇布局,为地理学科“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葛岳静推动“回归师范、立足青海、服务西部”的发展定位,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建设野外实习基地,加快以研促教、教研相长机制的建设步伐。推动名师建金课工程,打造《青藏高原》精品慕课,20余所高校5000多名师生在线学习,累积互动2.29万次。
她深知西部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倾尽自己的全力,把更多的项目、经验、团队带到青海师大,同时把青海师大的教师带出去,开阔眼界,提升水平。她还大力推动地理科学学院同云南师大、西北师大、内蒙古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组建“高原地理四方阵”,以地理学牵头,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王宥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