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务河水生态治理的推进,让流域水清河畅岸绿,大幅提升了流域城乡居民的居住品质。通讯员 张海麟 摄
(资料图)
本报记者 公保安加 黄 中
发端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南部草原的隆务河劈山开路,流经林莽和峡谷,一路滔滔南入黄河。河水经过被誉为“金色谷地”的同仁市,在这里滋养哺育了百里沃野和璀璨的“热贡文化”,而文化最为富集厚重的古镇隆务,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崇德向善的风尚与和美宜居的环境,成为黄南州同仁市无可争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些年来,隆务镇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建设中扛起首府担当,因地制宜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扛起生态环保大旗,在这方热土书写了党的建设统领全局、经济发展蹄疾步稳、社会治理向善向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精彩华章。
在和谐发展中
促进产业振兴
走进隆务古城,风格各异的建筑鳞次栉比。商铺里,撒拉族汉子操着流利的藏语热情地招呼着顾客;街巷里,藏族妇女挽着熟悉的回族姐妹拉着家常……
千百年来,在这片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里,藏、汉、回、土、撒拉、保安等多个民族,团结互助结下亲情般的友谊。
回溯历史,六世夏日仓曾“筑巢引凤”,80户回族、汉族商贾和能工巧匠云集隆务,让隆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四射。至今,这段往事在同仁乃至整个黄南州传为各族人民情同手足的佳话。
迈入新时代,隆务镇各民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和睦共处,共同发展,谱写出一幅携手并肩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美好画卷。
“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做到为民谋福祉,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才会实现发展的提升。”这是隆务镇党委政府的郑重承诺。
隆务镇是极负盛名的“热贡艺术”发祥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人才队伍的建设已成为为民造福不可忽视抓手。
为了做大做强唐卡产业,隆务镇围绕同仁市打造吾屯唐卡风情小镇的决策部署,召集全镇干部人才集思广益,制定可操作、合实际、利发展的方案,着手推进征地拆迁、违建拆除等与村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大事小情。如今,吾屯唐卡风情小镇建设已具雏形,一座座画院、一家家热贡艺术相关企业相继开门运营,一排排栉比相连的画室,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唐卡,这一切,是所有隆务镇干部拼搏奋进的有力见证。
今天,“热贡艺术”产业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硕果为这方被艺术润泽的热土写下动人的发展画面。在上下同心的奋斗中,农牧区未就业大学生、高中毕业青年、赋闲的农牧民等为主的上万人由此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从艺的梦想,并随之扣响致富之门。
尤其是近几年来,从民居廊檐走进画院传习室的热贡唐卡绘画技艺逐渐成为美术专业学子体验和探索的一方“新大陆”。以坐落于隆务河东岸的龙树画苑为例,每年迎来的近6万人次游客中,不乏来自省内外重点高校的美术专业生,有部分前来体验和调研的高校生由此与热贡艺术结下不解之缘,留在“金色谷地”成为一名热贡唐卡学员。
在党建引领中
提升服务质量
为拓宽社区居民服务渠道,隆务镇以社区党组织为“轴心”,探索组建“党建联盟”,形成州、市、乡镇、社区各级各类单位“支部共融、资源共享、服务共促、治理共抓、经费共筹,组织活动联办、党员教育联抓、文明城镇联创、社会治安联防、志愿服务联做”的“五共五联”城市党建基层治理模式,让便民服务渠道更宽广,路径更通畅。
走进隆务镇青年路社区服务大厅,最吸人眼球的莫过于走廊墙面那棵枝繁叶茂的愿望树。“我想要一把轮椅。”“我想要一件御寒过冬的棉衣。”……来自居民的一个个小小心愿,展示在愿望树五颜六色的“果实”上,一旁照片里党员干部摘取微心愿贴纸,助困难居民实现愿望的画面颇为温馨。
这些“微心愿”,正是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上门入户走访、电话咨询时所了解、收集和整理,通过“党建联盟”平台,社区工作人员在联盟机关支部与困难居民之间架起一道圆梦的桥梁。与此同时,隆务镇7个社区还搭建起了“爱心橱窗”“爱心洗衣坊”“爱心车队”等普惠载体,让党的建设各项政策更加“接地气”“入人心”。
“社区工作就是守住居民的心,以真心换真心。我们要脚踏实地为居民干好事、办实事,围绕大家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青年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马玉梅说。
村级阵地牌子多、制度多,但牌子制度管用有效的少、村干部安心坐班服务的少,服务群众能力与群众期盼有差距……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民生发展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变得愈发精准有力、充满温度。
针对关乎民生发展的大问题,隆务镇将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危旧房改造、医疗、养老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20余个服务事项纳入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服务范畴,作为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成员坐班主要职责,帮助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老百姓拍手称赞。
在生态优先中
打造绿色隆务
在朝阳的映射下,清晨的隆务东山顶上,除了几座通讯塔,便是起伏错落的树木。遥想十余年前,东、西山的每一处山梁沟壑除了裸露的黄土,剩下的就是丛生的杂草。
眼看两山如今已树木成林,在同仁生活和工作了多年的隆务镇隆务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海萍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西山都是湿陷性黄土,东山稍微好一点,虽然没有树木,但杂草长得茂盛一些。现在,两山的树木都已经长成林了,一到夏天满眼绿意,让我们这些为之奋斗过的人感到很欣慰。”
背扛肩挑,将树苗和水运到每一处山梁沟壑,虽然当时的植树造林效果甚微,但这种顽强的精神在隆务镇乃至整个同仁市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如今,每到夏日傍晚时分,人们沿着掩映在林间的硬化路散步纳凉,更有人驾驶着汽车,一路驶向山顶,俯瞰镶嵌在河谷的古城隆务,领略家乡之美。
多年来,隆务镇积极融入黄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每年开展春秋两季义务植树造林“千人大会战”,至2022年11月,累计造林较“十二五”期间增长238%,隆务绿色版图由“浅绿”向“深绿”迈进。
“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隆务镇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隆务镇镇长马青说,2022年全镇空气质量达标天数96.3%,隆务河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确保了一江清水出城出市,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整体性好转。
隆务镇以“网格化”管理模式为切入点,将全镇划分为109个网格,充分发挥乡镇干部职工、村干部、农牧民党员、生态公益性岗位等工作人员的作用,建立“定人员、定路段、定区域”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行“户分类、村转运、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经常性开展“绿化家乡”“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着力破解辖区内“脏、乱、差”等问题,扮靓宜居宜业的生态。
隆务街社区居民马文贤说:“在镇党委政府的持续努力下,社区变得干净漂亮,面貌焕然一新。每天吃完晚饭,陪家人孩子在隆务河两边的长廊吹吹风、散散步,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美景,别提有多舒服了!”
《青海日报》(2023年04月24日 第6版:综合新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