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话说东周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
2、(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于是他将此璞石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
(资料图)
3、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
4、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
5、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
6、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
7、见《韩非子·和氏篇》。
8、 后,楚相国昭阳,灭赵败魏,威王将和氏璧赏赐昭阳。
9、一日,昭阳率百余宾客游览赤山,席中应众人之请,出璧传视。
10、其时山下深潭有丈们长大鱼及无数小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睹奇迹,及至散席,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
11、当时未发迹的张仪,正在昭阳门下,众人怀疑“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后来张仪入秦为相后也还以报复。
12、但和氏璧终无下落。
13、此案至今无解。
14、 再后,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
15、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
16、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17、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
18、 秦赢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
19、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
20、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21、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
22、8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
23、传国玺,夫复归来。
24、其事真假难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25、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素衣白马,系颈以组,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投降,献上始皇玺,刘邦遂以此宝随身佩戴,并“代代相受”,号曰“汉传国玺。
26、”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
27、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
28、王莽篡位,派其北阳侯王舜进宫索玺,太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
29、”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
30、后王莽败,带玺绶避火于渐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
31、公宾就见绶,问明绶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交与王宪。
32、王宪自乘天子车辇,有称帝意。
33、李松入长安,斩王宪,把玺送到宛,献给更始。
34、赤眉杀更始,玺归刘盆子。
35、东汉建武三年(27),刘盆子败于宜阳,奉传国玺降光武帝刘秀。
36、 东汉末,宦官张让、段珪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与掌玺者走散。
37、让、珪既诛,少帝回宫,六玺俱在,而独失传国玺。
38、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
39、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
40、”此文传为李斯所书。
41、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42、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
43、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称帝。
44、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
45、晋统一三国,玺归司马炎。
46、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
47、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似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
48、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胡嵩宁被靳杀死,也未敢接受。
49、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
50、 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
51、后赵传至石鉴,内乱,冉闵杀石鉴,夺玺,传子冉智。
52、 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
53、 而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
54、其实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
55、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
56、”(《太平御览》卷682《仪式部三·玺》)及永和得玺,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
57、玺至建康,百僚毕贺。
58、玉玺其重若此。
59、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宋。
60、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
61、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定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
62、陈永定二年(558年),永行北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
63、(《五代会要》) 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
64、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2传国玺南巡扬州,在江都被缢死,玺属宇文化及。
65、宇文氏兵败,隋亡。
66、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67、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68、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69、 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
70、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71、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72、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
73、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杀,于是传国玉玺失踪,又成就千古疑案。
74、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余年。
75、可是从此不知所踪。
76、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77、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78、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这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不断问世。
79、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80、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
81、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
82、三十年后,金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
83、 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84、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辩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85、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
86、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
87、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88、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他听说元朝得到过传国玺,并已被元顺帝携逃大漠以北时,便不惜遣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
89、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
90、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
91、 某年,在漠北地带,有一位牧羊人见一只绵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
92、挖开一看,发现下面埋着一块晶莹碧透玉玺。
93、他将它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也鉴定为“传国玺”。
94、消息传到漠南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一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军来攻,经过一场血战,果然夺得玉玺。
95、 明弘治十三年, 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明孝宗皇帝。
96、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97、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竟被后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元代传国玺于元裔林丹汗之苏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国计”,改“金”为“清”国号。
98、 清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
99、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
100、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
101、可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
102、清朝乾隆年间,此处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
103、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膺品。
104、(《日下旧闻考》卷14《国朝宫室》)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
105、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他带出皇宫的惟一一方玉玺,也就是皇太极所得的这方刻有“制诰之宝”的玉玺。
106、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可惜未得。
107、溥仪从伪满洲国皇帝变成战犯押往前苏联,又转押回国,这玺都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
108、直到抚顺战犯所,在共=产=党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这颗宝玺交给了国家。
109、 遗憾的是这并不是那和氏璧所作成的玉玺。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关键词: